早在2011年11月,美国麻省理工数字化商业中心发布了报告《数字化转型:走向十亿美金企业之路》,首次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宏观而宽泛的概念,可理解为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手段,对传统的组织架构、流程、文化、商业模式以及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级,改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
数字化转型强调以人为本、以数据为基础、以智能化为支撑,通过生态系统式的协同合作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构建具有数字智慧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数字化赋能是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自我创新、提高运营效率、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按照业界测算,数字化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务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使零售业成本降低7.8%、营收增加33.3%。
运营商也是企业,而且是数字原生程度较高的企业,数字化赋能既好看又好吃,势在必行。
数字化赋能,强调的是用数字来驱动整体的变革,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市场、用户、服务等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重新审视与重构,使企业实现数字化精准运营。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的本质是要建立一整套基于数据的运营、决策和管理的体系。
任何一项数字化的举措,必须要回答这个与所在企业的成本、效率、客户体验有什么因果关系。寻求数字化赋能的捷径,最好的实践是从企业本身的管理需求和战略目标出发,自顶向下,一切从需求出发,多思考相关方诉求,甚至敢于牺牲眼前利益,放眼于长远利益;主动拥抱数字技术,明确数字化目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持久迭代,持之以恒。
首先是运用数据驱动决策,提高运营效率,创新业务模式。
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就在于如何提高研发、生产、运输等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如何面向客户定位、产品研发、营销策略、生产计划、进入新的市场等各个环节进行决策。简言之,即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里进行决策和响应。
要决策先得收集并整合数据。企业需要收集各种内部和外部数据,包括内部各类系统运行数据、用户的行为数据、流量数据、话费数据、竞争数据等,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内部系统状况、外部市场和用户需求。有了详细全面的数据就能进行分析。
面向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用户行为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评估市场潜力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而挖掘数据价值。
对企业内部来说,数据驱动的决策将倒逼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包括市场、产品、营销、客服和运维等部门,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准确性,以便做出全面、准确的决策,并持续推动迭代优化决策流程。企业将不断评估和优化决策流程,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并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不断优化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和流程。
利用数据驱动产品创新是更高阶的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企业可以自动化地分析大量数据,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数据驱动决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提升市场份额的重要抓手,提高运营效率,创新业务模式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两翼。
数字化赋能带来的挑战首先是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数字化赋能离不开锻造人才和组织体系。需要引进高级人才和合作伙伴,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以此跟踪最新数字化技术,不断跟进最新的技术趋势和标准,以保持足够的技术储备,助力数字化赋能顺利落地获得实效。
数据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愈发显现其战略价值。企业需要对数据治理保持足够的重视,从数据治理的规划制定到数据资产盘点,以及同步着力建设数据治理组织体系,相应的制度、流程、工作机制等都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和人力来确保数据治理这项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从实现数字接入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到实现数字应用和服务的普惠共享,到最后实现数字化发展的提质增效,企业需要与地方政府、社会公益组织进行更多合作联动,创新推进机制、探索实施方式、积极筹措协调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增强数字化经济的普惠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当前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其中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中国的普惠服务是全球领先的。